Helen 本身也是媽媽,因此看到這篇文章時非常喜歡,轉載來此,讓理財新手的爸爸媽媽們也可以跟著嘗試喔!五階段共分為 3~5歲,6~10歲,11~13歲,14~18歲,18~23歲

 

借鏡美國》建立金錢觀,3歲開始不嫌早

黑馬在兒子3歲時,就教他們認識硬幣、做資源回收可以賺錢等理財觀念。如果你也想教孩子理財,卻擔心不知從何教起,那麼由美國政府開發的「5階段理財教育法」,內容包括從3歲到23歲、共分5階段的理財教育重點和實行方法,應該可以讓你輕鬆掌握孩子的理財教育。
這套內容具體的教材,是美國政府動員47位專家、參考24份理財教育研究論文、再融合全美12個相關組織經驗撰寫而成。會動用這麼多資源,是因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0年初成立「財務能力顧問委員會」,決定發展這套教材。美國理財作家、也是委員會成員的貝絲‧卡布林(Beth Kobliner)在完成這套教材後指出,小孩從3歲就能獲得有關「金錢」的觀念,只是父母必須從「等待」、「選擇」等簡單的概念開始教起!


美國人撰寫的這套教材,按孩子的年齡分5階段、詳列20個理財教育重點,為讓台灣讀者在實行上更容易,《Smart智富》月刊特別訪問國內的理財和親子教育專家,依台灣民情對相關重點做出增刪,詳見以下分析:


3∼5歲》
善用小孩熟知物品,教導金錢換算


很多父母或許會覺得,「跟3歲的小孩談錢,他(她)會懂嗎?」新埔國小教師、也是金管會《金融基礎教育教材》撰稿作者的甘文淵指出,只要父母能跟小孩溝通、小孩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想法時,就是父母可以開始建立小孩理財觀念的時間。


甘文淵舉例,父母可以藉著小孩熟知的物品做換算、認識金錢。例如小朋友熟悉一罐8元的養樂多, 帶他們去買其他東西時,就可用每件物品等於可買幾瓶養樂多做換算,讓小朋友藉此了解金錢。


專家小叮嚀
藉由「等一下」,釐清想要與需要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講師 陳靜宜


父母不能只是「教條式」的跟孩子說,哪些是你需要的東西、哪些只是你想要的。建議父母親,可以從哪些事可以「等一下」、讓孩子釐清自己是否真的需要。


舉例,孩子吵著想買餅乾吃時,可以跟他討論,「一定要現在嗎?你剛剛才吃飽, 等1個小時之後再說好嗎?」透過一段時間的冷靜,孩子漸漸會知道,哪些事情是他真正需要的。


學習重點》
你需要用錢來買東西
◎認識銅板。
◎與孩子討論如何衡量「免費」事物的價值,例如跟朋友玩。
◎與孩子討論如何衡量物品的價值,例如冰淇淋、衣服。


你得工作才能賺錢
◎跟小孩介紹你自己的工作。
◎在社區間散步時,告訴小孩哪些人正在工作,如司機、管理員。
◎解釋給孩子聽,哪些人是自己創業,例如餐廳老闆、服飾店老闆等,而這種人就叫創業家。
◎鼓勵孩子思考可以怎麼賺錢,例如賣果汁或點心。


在買想要的東西前你得先等一等
◎在小孩等著玩鞦韆或排隊等車時,讓他知道有些事情需要等待。
◎找3個罐子,1個標示花費、1個儲蓄、1個分享, 然後讓孩子把一些錢放在儲蓄的罐子裡,直到有足夠的錢買玩具。


你想要跟你需要的並不相同
◎買東西時,解釋哪些是生活必需品。讓小孩思考哪些是他想要,但不必馬上買、是可以等待的。
◎解釋哪些是家裡決定一定要買、哪些是可以等一等再買的東西。例如是牛奶得馬上買、還是汽水。
◎畫一個圓圈,解釋家裡的錢如何分配,讓小孩知道錢是有限的。
 

文章標籤

Helen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